科技> 正文

世界最资讯丨用充电IC实现手机快速充电

时间: 2022-07-01 15:37:07 来源: 电子产品世界

摘要:本文介绍了手机快速充电IC的设计考虑,除了手机,还可应用于平板电脑、无人机等领域,并重点分析了TI公司MaxCharge实现快充的方法。电芯如果采用快充电芯,MaxCharge的bq25892芯片可以做到1.5C电流,34分钟可以从0%充到80%。

1 电池容量迅速提升


(资料图片)

由智能手机电池的发展趋势(图1)可见,这两年电池容量有所突变。据德州仪器(TI)电池管理产品(BMS)大中华区市场和应用部门经理文司华介绍,电池容量的突变并不在于电池密度是否有显著提高,而在于手机的屏幕变大了,所以电池容量、电池空间增大。另外,电池电压也在不断提高,原来都是4.2V电池,现在变成4.35V,今年有厂家在做4.4V电芯。电压提高的原因是:电芯每增加0.1V,能让电池续航时间提升5%~8%左右。

2 传统的充电设计观念

现在第五代手机(尤其是Android手机)的电池容量能做到3000mAh,对整个系统构架带来挑战,用原来的适配器去充电已经落伍了,以前的适配器,USB 2.0是5V输出,0.5A电流,合计2.5W,现在对智能机有点慢。很多标配的适配器是5V/1A,包括苹果iPhone 5以前也是如此,这已算不错,但也只有5W。对于Android手机,三星以前的Galaxy S4 2600 mAh应该是不够的,S4充电电流是1.5A以上,适配器从5W一直在往上升,真正的BC 1.2(Battery Charging 1.2)协议,包括国标在内的标准适配器是5V/1.5A,就是7.5W。但这对3000mAh的电芯还是不够的。因为电池充电速度其实和电池大小没关系。例如,当智能手环上的电池只有200mAh,是不是用一个输出电流更大的适配器就能让它充得更快?其实不然,因为电池充电是要符合电芯厂规定的最大许可C倍率的。200mAh产品,1C等于200mA,只要把容量拿出来,mAh的小时(h)拿掉,就是1C。通常比较安全的充电速率都是0.5C,但其实0.7C也是很安全的,而且大部分手机可以做到0.7C。所以,不管电池多大都用0.7C充电,其实充电时间是一样的,很大的电芯用0.7C充电,3个多小时也能充满,很小的电池也必须用3小时充满,不能提高得更快。以上是以前的观点。

3 快速充电的两种途径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用3000mAh的电池,要用0.7C充的话,要用0.7×3000=2.1A。但2.1A已经突破适配器的电流,因为常规的适配器是5V/1.5A,2.1A已经突破极限了。所以3000mAh的Android手机的充电时间就会变慢,这是由于快充时,一方面现在的适配器都不能够支持正常的大电量充电,因此充电速率变慢了;另一方面怎样把3个小时再缩短?例如,希望用10分钟把20%的电量充到80%?需要把常规的3.5小时以上缩短到1小时或1.5小时,这是真正的提速和快充。

解决方案的一个关键是提高电流。由于传统的USB输出功率受限,输出电压只有5V,所以出现一个瓶颈,充电线的粗细程度有一定的规范,普遍不能支持2A的电流,原因在于线的阻抗是固定的,电流再大,根据P=I2R,线阻的功率损耗较大,尤其转接头上也有一定的接触电阻,因此有些厂家的方案是配备特殊的线缆,有更小的阻抗。所以,电流增大是个途径,但是必须付出一些代价。例如,去年OPPO推出的闪充,其线材、适配器都是特殊的,这是一种方法。

另一个方法是通过升压的方式,这是目前关注度最高的。而且今年很多量产的手机新品会带有快充,从1C到1.5C不等,国产厂商也一定会有这种方案。以下详细介绍这种升压方案。

升压方案可以把适配器的5V电压提升。之前市场已经有类似的方案,只不过今天我们是从手机内部的Charger(充电)IC角度来看,当适配器能升到7V、9V、12V时,Charger IC怎样应付这种情况。例如,TI的MaxCharge bq2589x是第一款高压输入(最大正常工作电压14V)大电流(5A)充电芯片,它的一个优势是能提升功率而不增加损耗,因为P=UI,在提升电压的同时,功率随之提高,但由于电流没有改变,仍然在2A以下,线缆可以不用换,适配器接口也不用换。

4 手机主板上的快充IC

USB线缆连接到手机上遇到的第一颗芯片叫Charger IC,是放在手机主板上的(图2)。

TI的MaxCharge可以独立识别并兼容普通5V以及更高电压输出的专有适配器。独立识别的意思是,实际上识别高压适配器有很多种方式,比如你可以通过AP(应用处理器,即主芯片)。独立的意思,Charger IC作为主板门户IC能够不需要任何其他芯片的介入,自己就能够识别是5V适配器还是更高电压的适配器。原因是支持D+/D-信号以及VBUS电流脉冲两种适配器的握手信号。

因此,MaxCharge芯片的好处,首先是能够通过支持高输入电压支持快速的充电体验。我们可以把充电IC想象成黑盒子,输入端的功率和输出端功率中间有9%~10%效率损耗,输入端如果电压提升的话,整个输入端功率也会相应提升,输出端是单节锂电池(现在手机、平板大都是单节锂电池,3.7V左右)的电压是固定的,3V~4.2V~4.3V,平台电压一般是3.7V,如果计算,例如输入端功率是7.5W,5V/1A的适配器,假如100%的效率,输出端的电流约是2A。因为输出的电池电压是3.7V、3.8V平台电压,所以:7.5/3.7≈2A。

假如今天是9V/1.5A,即已经升压了,9×1.5=13.5W,输出端如果效率可以达100%,那么输入端电流能够提升。由此可见,在输入电压提升时能够实现快速充电。TI MaxCharge是业界第一款能够同时实现支持5A充电电流和14V输入电压的芯片。

需要说明的是,输入是从外部的适配器过来的,一般是5V。有些适配器可以有高压输出,但通常默认是5V输出,但通过握手协议之后,就会变成高压。当主板(包括AP和Charger IC)使能以后,允许输出高压它就可以输出高压了,所以这个高压是适配器给出来的。

为何平台电压会有3.7V~3.0V变化?可以把电池想象成一瓶水(如图2最右侧),电流相当于水管的粗细程度,变粗就更快了。水杯的高度是电压,只不过水杯是中间粗、两边细的不规则形状,因此开始充得很快,但中间区域内呆的时间很长,很大的就是3.7V的平台电压。这时候电流如果变得大,注入时间就很快。所以此时快充的突破点是:为了快充,提高了电流。

TI的方案是经MaxCharge转换后电流变大。MaxCharge能支持5A充电电流,14V输入电压。5A是最大的标称值,通常使用时会考虑到各种情况,比如散热和电池容量,所以3A~5A就可以做到这样一种平均的输入电流。

5 快充的效率

充电IC普遍效率是88%、89%,TI MaxCharge bq2589x系列可在3.5A提升到91%,这等于有2个百分点的提升。由于效率的提升,在TI的实测中,温度上升得很低,室温下,测试板上温度仅仅上升18℃,以前要上升30多℃。

温升直接决定了用户体验。因为现在手机的适配器、主芯片、电池充电的温升/散热是很重要的技术瓶颈。所以很多设计体验,由于散热不佳不得不采取折中办法。

6 放电

今天的Charger IC设计,所有的MOS管都集成在里面,采用串联电路,这样充电时要经过MOS管,但放电的时候会受到限制,放电时要通过一个MOS管(Q4)。

图3是charger IC的主流架构图,左侧是适配器的输入端,通过电感电流流进入,最后进入右侧大IC里再充电。现在用手机打电话时,放电过程一定要通过Q4元件,TI MaxCharge bq2589x的特色是,放电电流可以支持得很大,因为Q4的MOS管的阻抗值只有11mΩ(表1),堪称业界最低的阻抗。打电话进来,主要是功放工作,因为你要搜寻GSM信号时要把功率调得很大,接收塔才能接收到。因此电路这边需要很大的瞬态电流(尖峰电流)。MaxCharge的Q4阻抗很小;如果是其他的设计方案,由于内置Q4 MOS管的阻抗不够小,它里面还要再加元件,增加了成本。

具体来看,图3的电线是有阻抗的,其实IC里也有电阻,这些电阻会增加损耗。如果不计成本,这些阻抗越小越好(注:MOS管阻抗越小IC成本越高)。TI能在相应成本之下把阻抗降到市场最低,这是MaxCharge最大的亮点。以前5V时,电池充电到3.7V~4V,5V、4V和3.7V差异很小,一个5V到右侧3.7V实际差异不大,因此Q3导通的时间很短,这是切换电路:Q2-Q3,Q3-Q2两个交替切换,实现能量高效率转移。以前5V时,Q2的导通时间是最长的,所以Q2的阻抗要越低越好。

9V到14V差距很大,这要求Q2的导通时间要缩短,Q3的导通时间要加长,到了MaxCharge bq2589x,TI第一次把Q3阻抗降得比Q2还要低。Q3阻抗直接降到16mΩ(如表1)。这也是MaxCharge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很大差别,即Q3的阻抗直接让MaxCharge的效率有显著提高。

图4是Q2和Q3的损耗,它的切换频率是1.5V,属高频切换,这样的波形一直切换下去进行充电,它的占空比可以从此图看出来。

那么,Q3的16mΩ是怎么实现的?如果看芯片的设计,芯片是在SiO2基板上面做的很多流程。一般MOS管在芯片里占的面积是最大的,众所周知,面积越大电阻越小,电流是垂直穿过去的。要想实现16mΩ,必须要加大MOS管的面积,这样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关键在于MaxCharge bq2589x突破了很多设计限制,进行了优化(比如把数字部分缩小一点),使之与之前的芯片(bq2419x)管脚兼容。

在散热方面,MaxCharge也有一些封装讲究:芯片采用QFN(四方扁平无引线)封装,特点是QFN封装下面有Power Pad(焊盘)。在bq2419x系列之前,手机上的Charger IC最初是集成在PMU里的,采用BGA或CSP封装,等到不得不把Charge分出来的时候,Charger IC也为了节省空间,都用BGA封装。BGA封装,即把晶圆上切割下来的die(芯片)的反面Pad上装上焊球,即die本身就是封装,是最省空间的。MaxCharge之所以采用QFN封装,主要考虑散热,由于QFN封装下面有Power pad,因此封装比BGA大一些,需要焊接在整个电路板上,热是分散的,不是浓缩在一点的。当然,如果电池小的话,也没有必要用大封装快充,也就不需要QFN。

7 快充对电池的寿命影响

两年前TI推出了MaxLife,是为了在快速充电情况下兼顾电池的充电寿命。对于任何一个电芯来说,只要用大电流之后一定会让寿命减少。比如电芯本来有500个循环,用大电流之后,它就只有450个循环。今天的电池技术已经能做到相当多的循环次数,就算用1.5C充电,也能做几百个Cycle(循环)以上。

MaxLife实质上是电量计,利用MaxLife技术实时监控电芯老化特性,具体地,是用电量计控制Charge,Charge初始情况下设置1.5C,但发现电池老化很快的时候可能会把1.5C降下来。

但有些场合不需要MaxLife。例如大平板,平板4000、5000mAh的都有,即要用大电流,就算已经到了3A还不会损坏电池的寿命,还小于0.7C,这样的用户没必要用MaxLife技术。

8 快充适配器

目前的快充是统一的接口,能否快充取决于所用的适配器技术。市场上通用适配技术做不了快充,因为功率限制。适配器必须有升压功能才行,即适配器必须有握手的条件。

9 无线充电可以快充吗?

无线充电能够做到快充,只不过是个系统设计问题。

无线充电的快充,首先一定是高压快充(一定不会是5V的),因为无线充电的效率要求更加严苛。因无线充电损耗要比有线充电大一些,因此整个线圈损耗要降低,输出要想降低,无线输出电压一点要高过5V才能做到更高效的充电。TI去年年末推出了10W的无线充电——今天最好的适配器也就10W而已。现在iPad2、3也就是5V/1A的充电。

10 IR补偿

高充电电流将在充电路径寄生电阻和内部电池阻抗上引起电压降。较高的阻抗将导致充电过早地进入了恒定电压模式,从而使得充电时间延长。IR补偿把充电器端子电压增至高于电池调节电压(高出的幅度为I x R 压降),以使充电器能够在恒定电流模式中停留足够长的时间,由此实现快速充电。

具体如图5所示,整个曲线包含的面积单位是mA×h(时间),即电池的容量,如果电池电压刚开始掉下来时就停止充电,那么电池容量就很小,其实还有一小半的容量没有充满。所以,业界经常谈论的70%、30%的问题,就是花70%的时间充30%的电量,原因是进入到了恒压区;花30%的时间充70%的电量指的是在恒流区,横流区面积很大。最后想真正充满还是需要时间的。除了提升电流之外,绿色线(细线)比红色线充得更快,这是由于MaxCharge使用IR补偿技术,让电池充电过程更多处于大电流恒流区,缩短它的充电时间,所以恒压区就缩短了。仅通过这一项技术,就能实现17%的时间缩短。

究其原因,理想情况下电流是大电容的,用恒流的话,充到4.2V就可以停止了,因为已经充饱了,这是电容的充电。电池是电容+电阻的等效电路,由于电池里内阻的存在,并且电阻在外部也有,所以,充电就不是理想的过程,可以看到既有恒流区又有恒压区,IR补偿的任务是延长恒压区,减少恒流区。

11 电池部门的人员组成

电池部门也是研发人员聚集的重地。以TI公司为例,其BMS部门由七八十名电池专家组成,其中包含化学家和芯片设计人员,他们拥有锂电池管理、充电创新的经验。(注:本文主要根据TI公司BMS部的文思华博士的讲演整理,未经讲演者确认。)

参考文献:

[1]王国辉.无线充电技术及其特殊应用前景[J].电子产品世界,2014(7):21

[2]李健.充电技术:停不下“充电”的步伐[J].电子产品世界,2012(9):24

[3]Maniraj S.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中的锂电池保护[J].电子产品世界,2014(9):56

[4]Racherla K.电池管理系统的温度测量[J].电子产品世界,2012(8):43

[5]Shi Z.无线充电器技术和解决方案[J].电子产品世界,2013(11):43

关键词: 电池容量 快速充电 电子产品世界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