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3、2、1,点火!”4月29日11时23分,伴着隆隆巨响,长征火箭托举着天和核心舱拔地而起。随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建设大幕也随之开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成功迈出第三步。
当天,搭载着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494秒后,舱箭成功分离。天和核心舱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据了解,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也是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次应用性发射,同时也是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自2020年5月5日成功首飞后的第二次飞行。
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也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起飞质量22.5吨。“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最关键的一个舱段,是空间站的‘中枢大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
“天和核心舱主要用于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总指挥王翔称,中国空间站由我国自主建造,实现了产品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
王翔称,空间站采用规模适度、留有发展空间的思路,既可以满足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需要,又同时具备扩展和支持来往飞行器对接的能力,“此次发射的天和核心舱就具备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等能力”。
而长征五号B则是专门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而研制的一型新型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李东说:“发射载人空间站舱段,只有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能够胜任。”
“这次发射任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为后续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组装建造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规划了“三步走”目标: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在此期间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空间站工程是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的第三步,天和核心舱则是第三步的首飞之战。根据计划,天和核心舱将先后迎接天舟货运飞船和神舟载人飞船的访问,关键技术验证后与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实施交会对接,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在轨组装建造。
今年我国还将执行发射两艘天舟货运飞船和两艘神舟载人飞船共计4次任务。到了组装建造阶段,明年共计规划了6次任务,分别发射问天和梦天实验舱、2艘天舟货运飞船以及2艘神舟载人飞船,计划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
转入运营阶段后,我国每年将定期发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确保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中国空间站是一个不断升级的空间设施,能够进一步扩展,将来还可以对接更多的舱段,也可以通过在轨维修、在轨技术升级等方式来满足要求,相信它的未来一定会运行得更长久。”周建平说。
在中国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的区别方面,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是一个拥有现代化科研设备,可开展大规模、多学科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它的规模大约有423吨,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16国联合,先后经历12年建造完成。
而中国空间站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这主要是在建设思路上符合中国国情,综合当前需求和耗费等因素,采用规模适度、留有发展空间的思路,既满足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需要,又同时具备扩展和支持来往飞行器对接的能力。
同时,中国空间站在建设过程中始终追求技术进步,充分采用当代先进技术建造和运营空间站,全面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和在轨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应用效益,在空间站应用领域将取得重大创新成果,追求运营经济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