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进入快车道。4月18日,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在大兴揭牌,16家企业也在首届北京商业航天发展大会上签订意向合作协议。北京商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1年,大兴区将在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形成商业火箭研发等全产业链布局发展,并将研究出台商业航天专项支持政策。随着“太空经济”在国内外迎来关键机遇期,社会资本如何更好地参与商业航天竞争也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培育产业集群
“商业航天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技术资本密集、产业融合度高、辐射带动强,正迎来高速发展的关键机遇期,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行业相互融合,加速迭代,将培育出潜力巨大的产业集群。”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劲松在会上表示。
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正承担着产业聚集的任务。据介绍,基地位于大兴区安定镇,紧邻京台高速公路,距大兴国际机场12公里,总面积约600亩。基地将围绕商业火箭研发、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以及卫星互联网示范应用等领域,汇聚卫星应用、信息技术、航天材料和先进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等配套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发展。同时,建立商业航天企业孵化、共享、创新平台,营造航天产业节约集约、协同共享、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
此外,基地可享受国家、市级、中关村及大兴区“1+N”系列政策,涉及人才、科技、高精尖、金融、上市、互联网等方面。大兴区对标市级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政策,将研究出台商业航天专项支持政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加速航天产业和人才集聚。
当日,大兴区与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火眼位置数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签订意向合作协议。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整个世界对于商业航天或航空技术都比较看重,商业航天的发展也成为很多地方抢夺的目标。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校的聚集地,北京聚焦商业航天的发展无疑具有自己的优势,政策和资金等正是其多元优势的体现”。
商业航天机遇来了
除了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北京还要支持亦庄商业火箭创新中心、海淀“星谷”建设,形成示范引领作用,向周边辐射,做强“南箭北星”。目前,北京航天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3,航天人才占全国一半,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国商业航天30强中,16家北京企业上榜。张劲松表示,北京已经形成“南箭北星”的产业格局。
放眼全国,商业航天的竞赛也已经越发激烈。今年4月,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确定落户浙江宁波,建成后将实现年发射规模100发,是目前我国航天年发射次数的2.5倍,而其航天配套产业规模更将达到千亿。不单是宁波,山东威海也正着力打造“东方航天港”,目标是成为我国最大的海上航天发射中心。
而受国家政策开放利好,近年来众多商业航天、卫星网络企业纷纷成立,特别是处于产业链前端的部分商业火箭、商业卫星企业备受关注。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4家民营火箭企业实施发射,多家企业开始实施自己的星座计划。
多元化融资是关键
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介绍,国内民营航天企业数量正在不断增多,已注册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超过300家,其中近三年设立的创企数量占比近50%。2020年我国航天发射39次,其中商业发射19次,占国内年度发射总次数的49%。
航天企业如雨后春笋,但商业航天企业的资金来源却仍面临不小的挑战。据介绍,2020年我国商业航天企业融资额超过90亿元,与2019年相比增长76%。年度内大额融资交易和一企多轮融资频现,蓝箭航天和星际荣耀均完成12亿元融资,长光卫星完成24.64亿元Pre-IPO轮融资,天兵科技连续完成3轮融资,微纳星空连续完成2轮融资;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环节融资额均超过4亿元,反映出产业链上游企业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热点。
江瀚表示,对于整个航天事业的发展来说,商业化发展有助于集中更多的资本,有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从融资角度来说,当前的商业航天实际上依然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虽然收益也很高,但是整体风险性很大,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多元化的融资,由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这类比较具备创新性的投资介入,也需要一定的银行投资,从商业投资的角度来推动整个市场的发展。”江瀚说道。
北京市经信局一级巡视员王伟介绍,北京将支持设立商业航天产业基金,发挥市级引导基金作用,支持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商业航天专项子基金。在基金清算时,拿出政府出资超额收益的20%,奖励管理团队。同时,继续执行商业航天发射保险50%贴费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