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正文

15年前救下两名同学的她,现在能救更多人了

时间: 2023-05-12 20:48:26 来源: 南国今报

15年前,她在汶川地震的废墟下,拼尽全力将两位同学推到安全的地方,自己却在余震中昏迷,全身多处骨折。


(资料图片)

她曾得到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长大后,她报考护理专业,回到曾救治自己的医院成为了一名护士。

她就是杨琳。今天是汶川地震15周年纪念日,也是国际护士节,杨琳说:“这个日子代表着伤痛,但也寓意着新生。”

01

2008年,杨琳还是一名初二学生。地震发生时,她所在的教学楼瞬间坍塌。等意识到发生什么时,她与两名同学已被埋在一处狭小的空间内。“我头部上方刚好有块板子支撑着,没砸到头,身上压着两名同学。”

尽管三人害怕到连声音都颤抖,但还是相互鼓励要坚持下去。听到不远处传来同学微弱的声音,他们还大声喊话回应:“别担心,我们一起呼救!”

不知过了多久,她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远处同学的声音也逐渐变弱。意识到不能再被动等待,她与同学商量决定:开始自救。“无论谁先出去,都要赶紧带人过来。”

坍塌物上方有条狭窄的缝隙,杨琳先将位置靠上的男同学使劲往上推,让他从缝隙中探出脑袋、向周围寻求帮助,随后协助另一名女同学向上爬。整个过程他们小心翼翼,生怕有掉落物砸下。

幸运的是,很快有人发现了三人,杨琳的两位同学得救了。就在救援人员设法搭救杨琳时,一波较强的余震袭来,她在地动山摇中失去了意识。

断断续续的记忆中,杨琳并不清楚自己是如何被救出来的,她只依稀记得,当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很多救援人员在废墟上一刻不停地刨、挖,不少家长、乡亲也在帮忙。得知有同学遇难,杨琳一时接受不了,呢喃道“明明昨天,我们还在一起有说有笑”……

02

从废墟中被解救后,杨琳被送至当地医院。经检查,她的骨盆、下巴、腿等多处骨折,几乎不能动弹。

那时,很多兄弟省份为缓解四川省医疗压力开始接收伤员。杨琳便被转运至浙江省人民医院。“我全身都被固定了起来,是躺在机舱里被送过去的。”

在医院,杨琳拒绝与人交流,将自己封闭了起来。医护人员除了积极为她治疗,还像哥哥姐姐一样呵护她敏感的心理。“我身体没法动,一个护士姐姐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我,还为我加油打气,帮我慢慢走出了阴影。”

经过治疗,杨琳的情况逐渐稳定。出院后,医院还给她寄来衣物、学习资料,时刻关注着她的恢复情况。她也因此,逐渐对医护人员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既感激又崇拜,“医护梦”就此在她心里扎了根

高考后,她毫不犹豫选择了护理专业。2014年,面临毕业实习,她首先想到了曾救治过自己的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

杨琳回忆,那段时间,她就像海绵遇到水一样,向经验丰富的护士老师学习知识。老师们的一举一动被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年年底,她凭借优异的表现,被医院提前录取,正式成为康复科的一名护士。

03

其实,那段关于地震的经历,杨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愿提起。

有一次回家,她遇到邻居阿姨——这位阿姨在地震中失去了一对双胞胎女儿。杨琳小心翼翼躲避着与地震有关的话题,却没想到被阿姨看穿了心思。“她安慰我,事情都过去了,不能一直沉浸在悲伤中,要向前看。”

杨琳意识到,一味逃避并没有用,要像曾对汶川伸出援手的人一样,为有需要的人做些事,“用自己微弱的声音,鼓励和我有相似遭遇的人”。

自此,杨琳不再遮掩这段记忆。日常工作中,她时刻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还承担起“心理疏导”的任务。过往的经历,也让她能够敏锐地识别患者的心理状态。

有一次,她遇到一个身体遭受重创的9岁小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孩子对打针吃药十分排斥,情绪也很低落。杨琳知道,并不是孩子不懂事,他只是太害怕了。于是,她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我以前也躺在床上不能动,但是治疗后能跑能跳,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这些年,杨琳的家乡盖起了一栋栋新的楼房,道路也越修越宽,地震时与自己一同被困的两名同学,也都开启新生活,三人至今保持着联系。“我们都曾在社会的帮助下迎来第二次生命,回馈社会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关键词: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