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正文

天天热点评!中华司法研究会秘书长李晓:马锡五审判方式永不过时

时间: 2023-04-23 01:39:45 来源: 新京报

4月22日下午,“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揭幕暨“论法有方”APP上线仪式在新京报社举办。


(资料图)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陕甘宁边区法治建设的显著成果,是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典型代表。在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有哪些价值可以深入挖掘?法院系统如何基于传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更好推动审判工作?新京报记者专访了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一级巡视员、中华司法研究会秘书长李晓。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一级巡视员、中华司法研究会秘书长李晓。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马锡五审判方式永远是司法工作的源头活水

新京报:“马锡五审判方式”在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中有哪些创新之处?

李晓:一是把司法深入到群众中去,到田间地头去接近群众,了解群众的诉求;二是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创新,比如调解和判决结合,这一直到现在都很有生命力。宽严相济,该宽的宽,该严的严,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体会到司法的温度,也真正解决老百姓的诉求和问题。

“马锡五审判方式”跟我们现在的司法理念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契合,是一脉相承过来的。

新京报:您认为“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当代有哪些价值可以深入挖掘?

李晓:我个人认为,“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时代有它更加突出的价值。习近平法治思想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人民性。全世界只有我们在法院面前加了“人民”两个字,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来追求人民性的一种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司法的要求,就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前两天,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讲话中也提到,一定要把工作做实做细,公正不是指法官认为是公正的,而是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公正。所以,“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时代的意义就是司法为民的价值理念。这个价值理念一直没有变过,我们只是赋予它新时代的特征。

比如,现在我们有“马背法庭”。在疫情期间,法官、律师、当事人在院子外边席地而坐审理案子,这其实也是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一种传承。我们现在用新的科技手段,网上立案、网上递交证据、网上调解、网上开庭,也都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以,“马锡五审判方式”是永不过时的,永远是我们司法工作的源头活水。

围绕司法为民主线开展新时代的审判工作

新京报:最高法工作报告多次提到,要传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法院系统如何推动更好发展新时代的“马锡五审判方式”?

李晓:一是老百姓打官司比以前方便多了。二是加强溯源治理,也就是重在解决老百姓的纠纷,我们采取多种方式让纠纷化解在诉前,保证老百姓的合法权利能得到及时实现。比如前几年人民法院推行的“基本解决执行难”的行动,就是要让老百姓通过诉讼得到的合法权益、财产权能够尽快实现。

总之我认为,我们一直都是围绕着司法为民的主线来进行各项工作的。

新京报:近期,中央在全党推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一大特征就是注重调查研究。您认为调查研究对于司法工作有怎样的重要性?

李晓:调查工作太重要了。我指的调查是真正地去调查,到基层、到老百姓中间去,当时当地地去了解他们对司法的期望是什么。毛主席批示称马锡五“一刻也离不开群众”,这种理念到现在一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现在,中共中央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搞那些“花架子”,要实实在在推出一些措施,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才是我们的追求。

新京报:对于“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和“论法有方”APP,您希望它们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晓:希望新京报和西北政法大学在实践基地和“论法有方”APP开展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研究和智能算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走深走实,讲好中国司法故事,继续发扬马锡五同志“一刻也离不开群众”精神的价值追求,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观念,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编辑 陈静 校对 付春愔

关键词: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